中國銀行(行情,問診)席經濟學家——60歲的曹遠征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間隙中國的房價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問題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專訪,他指出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fā)生變化,導致了購房行為的變化,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正在分化,預計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不會降,甚至可能還會漲。
對于互聯網金融,他提到金融的核心是處理風險,即處理不確定性問題,如果用互聯網能把所有的確定問題全部取代,支付、交易,但是能不能取代處理不確定性問題,他不敢下結論。
各地房價會出現結構性改變
“房地產已經過了歷史的黃金時期,重要的是中國的人口結構的變化。”曹遠征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稱。
對于具體的變化,他解釋稱,主要是中國每年的新增勞動人口在下降,2012年下降了300多萬,去年下降了240多萬,今年肯定也是在下降。“這意味著,新結婚的人口每年下降100多萬對,而婚房則是剛需。這個變化會讓剛需也發(fā)生變化,投資客也會跟風。”
房價方面,他別提到,一二三四線城市正在分化。剛需和業(yè)機會以及發(fā)展機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能提供更多發(fā)展機會和業(yè)機會的城市房價可以維持。“別是在貨幣制度改革下,北京上海有更多的業(yè)機會,為什么要在小縣城買房子?”鑒于此,他預計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不會降,甚至還會有漲的可能性。
從過往數據來看,房價的上漲與M2的增加有高度的相關性,但曹遠征認為未來卻不一定,M2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相關性會削弱,打破M2與房價相關性重要的變量是購房行為的改變,這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人口結構的變化和戶籍制度改革。
具體而言,隨著老齡化加劇,住房剛需下降,房價上漲慢,進而房地產投資降溫;在城鎮(zhèn)化推進的背景下,買房會根據工作地點或其他因素而定,各地房價也會出現結構性的改變。
互聯網金融正引發(fā)系統(tǒng)性風險?
問及對互聯網金融趨勢的看法,曹遠征反問什么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能不能處理風險?
他提到,金融的核心是處理風險,風險是未來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性,金融機構必然會追求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變化會帶來金融機構的變化和金融形式的變化,互聯網金融恰恰是新的信息技術時代新的技術點。
“過去是設計產品,標準化后賣給所有人,這是標準化的生產、工業(yè)化的思維。而互聯網是從需求端出發(fā),生成草根社會的需求,然后變成產品,出現了非常復雜的現象。我不能全然辨別這個現象是對還是不對,但是出現了新變化。”曹遠征說。
用互聯網思維帶來了一些成,如代替了物理網點,成本比較便宜,于是滲透率非常高,“我個人覺得,它正在引發(fā)系統(tǒng)性的金融風險。”曹遠征舉例說,拿銀行存款來說,大家通常會把飯錢留在手上,把不用的錢作為存款,互聯網模糊了存款和飯錢的關系,把余額變成了存款,而存款在商業(yè)銀行一定是有期限的,知道了存款期限才知道怎么安排貸款。
“金融是處理不確定性問題。如果用互聯網,能把所有的確定問題全部取代,支付、交易,但是能不能取代處理不確定性問題?”曹遠征說自己不敢下結論。
央行在調整資產端 不單追求貨幣供應
“央行在發(fā)生悄悄的變化,在調整資產端。”曹遠征稱,在資產結構發(fā)生變化的過程中,貨幣供應也發(fā)生變化,而不是貨幣供應的變化引起資產機構的變化。
通常,討論貨幣政策的時常講M0、M1、M2、M3,曹遠征認為這是從供應角度討論問題,是假定資產負債表在穩(wěn)定甚至在擴張情況下。
但是,如果資產負債表在衰退,或者在去杠桿過程中,敏感性會出現問題,這時候應該從資產端考慮了。
“央行今年以來通過抵押補充貸款工具為開發(fā)性金融支持棚戶區(qū)改造提供長期穩(wěn)定、成本適當的資金額度。這是在資產結構中進行調整,而不一味追求貨幣供應的寬緊。
這可能也是全球新的變化趨勢,在影響資產結構情況下看貨幣供應,而不是單從貨幣供應的角度來看。”曹遠征說。